和陶作家白郁民是因茶擇器的緣分
在習茶的不同階段,宜用不同的器皿,
來學習不同的茶湯沖泡技巧
依著自己的喜好和直覺,在不同展覧的時間和空間,
三次分別挑上的壼、蓋杯、勻杯,
翻開作品底部的落款,
實屬太巧合,都源自同一家人,這樣的緣分讓我們不期而遇。
 
是個愛種花也愛喝茶的女子
「茶」字,很美,人在草木之間
如此貼近現在的生活,喜歡看植物伸展的姿態
有時曲有時伸,各種身段卻可以柔軟
隨即剪下一枝綻放,是花贈予主人的回報
不用多,心自然能馨香。 
 
 
 
 
習茶和植物都是用日子堆疊起來的喜歡模式,
喝茶則變成了生活中的習慣,
喜歡白郁民作家陶瓷悠然的氣質及細緻的作工,
總讓我連結起18世紀的法國利摩日Limoges用高嶺土所出產的瓷器
緊結實在,既耐看甚是實用,仍然是我最喜歡的優雅。
於是邀請白郁民作家朋友,幫我們製作多款,隨手剪枝就能綻放的花器
以及在生活中富有美感和趣味的小器皿
當然還有他最擅長的茶器
好茶葉配上對的茶具及沖泡方法的正確掌握
在家都能隨手沖出一杯好茶湯
 
 
 

美感又實用的蠟燭蓋,輕輕蓋上熄火也可防落塵
 
 
 

 
 

十年磨一器 陶藝作家白郁民
十年的創作裡,全心全意只磨茶器,專注磨出了製陶深厚的硬底子
茶器除了美的型態,也注重各種科學面的細節
溫度、提壺、出湯、斷水,都要顧及使用者的習慣,把泡茶人及喝茶人的因素都考量進去
因此他做陶也習茶,唯有愛茶人,才能做出更適合泡茶的器具,
 
使用他的品杯,就口時湯好器好所得的溫潤感,勻杯分湯時的清冽聲、以及壺具最後的易於清洗除垢,
很享受泡茶的移軌過程,都是很喜歡的細節,那本質是作家的貼心。
 
細數bonbonmisha成立13年來,也賣過不少歐洲陶器,大把厚實的陶壺、琺瑯壺、精緻的瓷壺,
或是骨董老件的花卉壺,皆是適合較西洋的紅茶沖泡壺。
台灣獨特的風土,成就如此有滋有味的台灣茶,能使用在地的台灣作家,泡出最喜歡的烏龍茶,在在契合不過了
 
 
 
 

全家人都製陶「心陶園」工作坊
那一日參訪作家的工作室,
豈是一方工作坊足以形容,
各種釉藥、花器、茶具、壺、陶碗、及窯,大大小小的模具,名符其實是一座很有年歷的陶工廠!
白郁民作家的父親白木全老師及母親詹秋鳳老師,皆是陶藝家,心陶園是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認證的「台灣工藝之家」
做陶及創作陶的資歷40多餘年,也致力於地方特色陶文化的推廣人,擅長各種盆器、茶具、是作為台灣南投特色文化的陶作品代表,
其兄白勝宇也做陶。
和詹老師聊天,我說:老師您有想過他們兄弟會一起做陶嗎?
身為母親的她,開朗地笑著:我從來沒想過,還很意外,他們兄弟從小都沒踏進來過,也沒玩過土,
我看家裡在做什麼他們兄弟根本都不清楚,
直到勝宇原本從事資訊業想轉換跑道,郁民當兵回來,說他也想做陶,一前一後都去外面拜師學藝三年就這樣開始做陶了
有一種天分,是DNA,早就住在自己的身體裡面,時間到了,就喚醒了!!
 
 
 

在鏡頭內的白郁民作家,看他做陶就像吃飯喝水呼吸般自在

他說:喜歡做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實用陶作品,平常隨手就用的到,很日常裡的

從精緻細膩的茶具,轉換成10倍大的花器,問他製作的時候哪裡最不同?

他說: 壺具需要的是嚴謹的「收」,每個環節都得科學的精細計算,慢慢的精雕細琢

拉花器的時候,需要使用更大的力氣,像植物伸展,需要「放」

開玩笑地說:需要比平常多吃一碗的飯

能近距離的靠近創作者,從一塊土到一個器皿的成形,不止作品本身所需的時間等待

所有的「型成」都是日子裡不斷的練習堆疊

十年磨一器,很期待這次大大小小的作品,像夏日散發的香氣

請前往白郁民作家陶器

茶具已上架

 

 

 

陶藝作家/白郁民

1989出生於南投縣

2014陶瓷工藝研究所研習畢業

2017第六屆台灣國際金壺獎入選

2018秋山堂六月薰風茶具創作個展

2018有無器陶人風十四人茶壺聯展

2019「夏境」釉與灰茶具創作展

2021「膚」六人聯展

2023「如初微光」白勝宇白郁民陶作展